首页 > 路线交通 > 问答 > 莫高窟的历史背景,敦煌莫高窟的来历

莫高窟的历史背景,敦煌莫高窟的来历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8-21 13:42:34 编辑:国内旅游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敦煌莫高窟的来历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市东南公里,在鸣沙山东麓50多米高的崖壁上,洞窟层层排列。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乐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感悟到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凿建了第一个佛窟。以后经过历代的修建,迄今保存有北凉至元代多种类型的洞窟700多个,壁画50110平方米,彩塑2700余身。 1900年6月22日看管石窟的道士王元录请来写经书的杨某在往墙缝中插灯草时,发现墙里面是空的,因此发现了一个密室,(现编号17号窟,也叫藏经洞),洞中有4至11世纪(西晋至宋代)的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和绘画作品等四万余件。其中大部分后被外国盗宝者劫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敦煌328窟唐代塑像,图中用圆圈标注的地方,原有一尊菩萨,被英国人盗走,现存波士顿博物馆。现在还能看出地上留下的一个圆坑。

敦煌莫高窟的来历

2,莫高窟的来历

莫高窟修造在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以后就叫莫高窟,是为了纪念乐僔开创首窟之功,周围是大沙漠,其地形比敦煌绿洲高近百米、在大泉河谷最早开窟的是乐僔和尚。其名称的由来,敦煌学学者做过专门的研究。千佛洞在漠高山下,属漠高乡所管辖。因此便由漠高山、漠高乡演变而来。 三,所以在沙漠高处开凿的石窟便叫漠高窟,难超过他。乐僔在此地首开的石窟。后来的弟子相继也开凿了石窟,后来演变成为莫高窟,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但道行都“莫高于此僧“,百姓们又称之为千佛山。古汉语中沙漠的漠与莫高窟的莫是可以通用的。 二、在古代敦煌,鸣沙山又称为漠高山。山下有漠高乡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为什么叫莫高窟呢? 莫高窟一名,早在隋代洞窟中已经出现。在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中也有确切记载
关于莫高窟名称的来历主要有以下3种说法: 1、莫高窟修建在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因洞窟上有近千尊佛像,当地老百姓们就称之为千佛洞。但莫高窟周围是大沙漠,其地形比敦煌绿洲高近百米,又因古汉语里沙漠的“漠”字,与莫高窟的“莫”字可以通用,所以,在沙漠高处开凿的石窟便叫莫高窟。 2、古代敦煌鸣沙山称之为漠高山,山下有漠高乡。千佛洞在漠高山下,属漠高乡所管辖,所以莫高窟是漠高山、漠高乡演变而来的。 3、在大泉河谷最早开凿石窟的是乐樽和尚,后来弟子们相继在河谷开凿建造,但都没有超过乐樽开凿的石窟,人称道行“莫高于此僧”,后来人们便把乐樽首开的石窟称莫高窟,其目的是为了纪念乐樽开创首窟之功

莫高窟的来历

3,敦煌莫高窟兴建朝代为何时

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到元朝终止营造。在唐朝武则天时代建造的洞窟已达到一千余龛。因之,俗称千佛洞。莫高窟一名,早在隋代洞窟中已经出现。在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中也有确切记载。其名称的由来,敦煌学学者做过专门的研究,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莫高窟修造在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周围是大沙漠,其地形比敦煌绿洲高近百米,百姓们又称之为千佛山。古汉语中沙漠的漠与莫高窟的莫是可以通用的,所以在沙漠高处开凿的石窟便叫漠高窟,后来演变成为莫高窟。二、在古代敦煌,鸣沙山又称为漠高山。山下有漠高乡。千佛洞在漠高山下,属漠高乡所管辖。因此,便由漠高山、漠高乡演变而来。三、在大泉河谷最早开窟的是乐僔和尚。后来的弟子相继也开凿了石窟。但道行都“莫高于此僧“,难超过他。乐僔在此地首开的石窟,以后就叫莫高窟,是为了纪念乐僔开创首窟之功。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 东晋 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州城南2.5公里处 隋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 东周

敦煌莫高窟兴建朝代为何时

4,敦煌莫高窟有什么故事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共有石窟600余个,敦煌艺术是佛教题材的艺术。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彩塑近三千身,内容非常丰富。敦煌石窟艺术是产生和积存在敦煌的多门类的艺术综合体,它包括了敦煌建筑、敦煌壁画和敦煌彩塑。以莫高窟为中心的敦煌石窟,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我国的民族艺术瑰宝,它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稀世之珍,为我国的民族艺术珍宝和人类文化遗产的明珠。 敦煌莫高窟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敦煌石窟的建筑尤以莫高窟保存的五座唐宋木构窟檐为稀世之珍和一些宋元土木古塔;壁画中也出现不少代表时代的古建筑图样,可说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不可缺的第一手资料,具有研究历史和艺术的价值。莫高窟的石窟建筑,由于时代不同,石窟形制呈现不同的特色,主要有5种:1.禅窟(即僧房)。2.塔庙窟(即中心窟)。3.殿堂窟。4.佛坛窟。5.大佛窟(及涅盘窟)。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与莫高窟隔河相望。主体建筑为二层平顶楼房,该建筑约一半隐蔽在丘陵中,外部只露出上层窗户及宽阔的屋檐。与莫高窟的环境相协调。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分为佛像画、经变画、民族传统神话题材、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故事画和山水画。 敦煌飞天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5,莫高窟始建于什么朝代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敦煌莫高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首映。纪录片以亚洲文明对话为题材,向人们展现了不同文明之间命运相通、文化相通、艺术相通的奇妙关联。
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前秦建元。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南北朝

6,敦煌莫高窟始于何时

莫高窟历史 在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长长的栈道将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连,洞窟的四壁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肃穆端庄的佛影,飘舞灵动的飞天……庄严神秘,令人屏声敛息。 这里,便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 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366年。据记载,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乐囫柱杖西游至此,见千佛闪耀,心有所悟,于是,凿下第一个石窟。从十六国到元朝,石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十个朝代,1500年,至今,乐樽的那个石窟早已无法分辨得出,而莫高窟经过风沙侵蚀仍保存着十个朝代的750多个洞窟,窟内壁画四万五千平方米,彩塑三千余身和唐宋窟檐木构建筑五座。此外,还有藏经洞发现的四、五万件手写本文献及各种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绢画、版画、刺绣和大量书法作品。如果把所有艺术作品一件件阵列起来,便是一座超过二十五公里长的世界大画廊。 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通向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丝绸之路”。千百年来,碧天黄沙的丝路贯通着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而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当年曾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贸易兴盛,寺院遍布。 以艺术形象宣传思想的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遗产,其中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石窟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 敦煌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也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咽喉”之地。凿于敦煌市东南鸣沙山东麓断崖上的莫高窟久已著称于世。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原意是指“沙漠的高处”。它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上下五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南北长约1600米。现尚保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洞窟492个,窟内有壁画约45000平方米,彩塑像2415身,令有数以万计的影塑(略如浮雕)佛像。如果将壁画连接起来,可以组成一个长达25公里的画廊。壁画内容大量描绘了人们生产活动的片断,如耕作、收获、伐木、射猎、饲养、加工、制陶、运输等;还保留了大量亭台楼阁、宫殿城池、塔寺、店铺、桥梁、水榭等古建筑形象和各种装饰图案,佛教史迹等等,构图精细,栩栩如生。窟内众多的艺术作品生动地反映了我国6世纪到14世纪的部分社会生活及艺术发展情况。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画廊,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的极为珍贵的资料。
文章TAG:莫高窟历史背景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

最近更新

路线交通排行榜推荐